立达信星磐数字基座及区域教育云平台重磅发布

网络 / 2024年04月24日 10:33

品牌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当前教育行业也遇到了众多挑战:学校里设备和应用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社会现实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校园霸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留痕主义也给老师造成了负担困扰,以及国家社会对于教育优质均衡的要求与呼唤。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在教育顶层规划上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立达信数字教育深耕教育行业十年,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方向,充分发挥母公司立达信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实践经验与实力,在第8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重磅发布了星磐数字教育基座及区域教育云平台,提供面向区域和学校的 智慧物联大系统、教育治理大平台、数字教育大生态、教育评价大模型,从而实现 教育空间数字化、教育治理数字化、教育评价数字化,从最基本的学生健康安全成长这一目标出发,为局校教育治理提质增效,从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星磐数字基座,实现3个“打通”

“我作为老师,看到教室里越来越多的设备,其实挺有压力的” ,展会现场来自重庆渝北区的张老师说到,“但看到立达信星磐数字基座的物联中心能够实现设备的一键调用和管理,在参观了智慧教室之后,感觉再也不用教室里的设备操心了,我能够更加专注地进行教学”

立达信星磐数字基座通过1个入口、 1套数据 、5大中心及融合应用一体化建设,实现“物联、数联、智联”,助力三个打通。

第一,打通设备层:构建统一的教育物联网,打通智慧教室、安全校园、智慧照明等各个场景的设备,从上到下,基于管理的需要,工作人员可以一屏统管全校设备;从下到上,不同设备的数据能够实时采集,实时呈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打通数据层:建设统一的物联中心、应用中心、数据中心,并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打破现有各个部门、应用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

第三,打通流程:面向教育管理者、师生和家长,通过五大中心、将物联的能力、AI的能力、数据的能力融入数字基座中,通过五大中心的建设来构建应用中心和开放平台,从而能更好的统筹区域内局端和校端的各类业务,同时提供了统一的入口、在区域层面形成了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和应用标准,避免了重复的建设,既可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又可接入本省平台,串联学校各个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帮助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治理服务,为我们的学校老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区域教育云平台,聚焦6大治理与服务应用

在构建星磐数字基座的基础上,立达信针对教育局和学校的常态化需求,聚焦教育治理和服务,提供了以“人、事、物”为核心的6大应用,分别是协同办公、师资人事、总务后勤、教学教研、智慧教学、家校共育。

在协同办公方面,为了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个从教育局到学校,再到老师个体的一体化办公体验,不用在电脑、手机、不同的APP上来回切换、接发消息,云平台支持协同通知、公文管理、智能填报、会议管理、教育审批等应用。助力政务、校务、教务管理数字化升级,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推进管理效能提升。

在师资人事方面,除了基础的人事OA功能外,针对现在教育优质均衡和“区管校聘”的要求,云平台根据国家指标要求,通过模拟区域教师供需等师资大数据,为主管单位和领导一键生成科学的教师轮岗建议报告,让合适的老师轮岗到合适的位置。

在总务后勤相关的教育资产管理方面,立达信数字教育云平台支持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区校资产的利用效率,通过从资产采购、资产入库到资产盘点的业务流程数字化,助力盘清资产家底和效益、加强监管,提高利用率,让资产管理更高效。

“物联”是立达信数字教育云平台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物联管控、课堂教学、校园安全等方面有着深层的应用。

例如平台能学校的照明、大屏、监控、空调等不同厂家的设备接入进来,打通数据,打通应用,通过物联的核心能力,能够让接入进来的些设备运行的更稳定、更快、更安全、更智能。同时通过物联平台可以很直观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能耗情况、远程管控及相关的安全态势情况等,通过物联的加持,管理者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学校能耗情况,哪些区域,哪些楼层耗、哪些设备耗电量最大等等。

163N区域综合综合解决方案

立达信数字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产品与方案提供商,基于星磐数字基座及区域教育云平台,面向教育管理提供163N区域整体解决方案。未来,立达信将继续秉持开放、共享、共创的理念,携手众多合作伙伴,以1个数字基座为支撑,聚焦教育治理及服务面向区域提供区校两级的6大核心应用,以3项校园高频场景数字化 升级为牵引,基于数字基座的能力,支持 N个海量数字应用。期望通过这套方案,来帮助区域创建数字教育示范区,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1. 中国品牌新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中国品牌新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中国品牌新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中国品牌新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中国品牌新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