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鸳鸯不念情义 鸳鸯 痴情仍是不念情义?

旅游纵览 / 2020年04月26日 16:28

健康

冉景丞

鸳鸯,比家鸭还小一些。雄鸟称为鸳,羽色美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大成扇形而竖立,像高高竖起的帆,又称帆羽。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棕色。雌鸟称为鸯,比雄鸟稍小,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彻底看不到鸳的概括,很一般的姿态。它们歇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水中。春季和冬天,首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子、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繁衍时节则首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蝲蛄、虾、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等。

每年3月末4月初接连从南边迁飞到东北繁衍,9月末10月初又南迁。在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为候鸟。繁衍期首要歇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地和稻田地中,冬天多歇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地地带。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邻近的溪水、沼地、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爱成群活动,一般有20多只,有时也同其他野鸭混在一同。善游水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寻食。性机敏,遇人或其他惊动当即起飞,并宣布一种尖细的“哦儿”声。每天在晨雾没有散尽的时分,就从夜晚歇息的丛林中飞出来,集合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寻食,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邻近的树枝或岩石上歇息。

枝头寻食

关于鸳鸯的传说许多,特别是古诗词中,总是把鸳鸯当成用情专注的比方。把它作为“守情鸟”,说它对爱情坚贞不渝。杜甫诗云:“为报鸳旧情,鹪鹩在一枝”;李白曾宣布过“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的慨叹;孟郊以诗赞曰:“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则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意思是说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同,就是死了也毫不勉强。最早的诗集《诗经》中也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正人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正人万年,宜其遐福。”描绘了一对五光十色的鸳鸯,拍动着茸毛美丽的翅膀,双双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男女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心有所许。在遭到捕猎的风险时刻,依然成双成对,忠贞不渝。在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红艳的嘴巴刺进左面的翅膀,闭目养神,安静清闲。

正在進行交配的鸳鸯

一些小夫妻为了表明恩爱,在日用品、纺织品、工艺品中也常见鸳鸯的倩影,如鸳鸯被、鸳鸯枕等等。有些女子成婚曾经,爱绣一些鸳鸯送给恋人,期望他像鸳鸯相同永不变心。宋代词人曹组《鸳鸯诗》:“苹洲花屿接江湖,头白成双得自若。春晚有时描一对,日长消尽绣时刻”。元好问的“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也是描绘绣鸳鸯的场景。当然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刘希夷《晚春》诗云:“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骆宾王《参军中行路难》诗云:“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想念双带缓”。《古今注》说:“鸳鸯,水鸟,凫类,男女未尝别离,人得其一,则一者想念死,故谓之匹鸟”。《康熙字典》也称:“鸳鸯男女未尝别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谓匹鸟”。曹植用“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来对鸳鸯深表同情。《淮安府志》中记载:成化六年十月间,盐城一渔夫戈一雄鸳,刳割置釜中煮之。其雌者随棹飞鸣不去,渔夫方启釜,即投沸汤中死。这些大约便是以鸳鸯喻恩爱夫妻、视鸳鸯为守情鸟的重要原因。

疏羽

据科学家调查,鸳鸯繁衍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迁到繁衍地。跟着气候逐步变暖,鸳鸯才逐步涣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开端呈现交配行为,一向继续到5月中旬。交配活动开端前男女双双游水于水中,雄鸭一再向雌鸭曲颈允许,浸嘴于水中,一起竖直头部美丽的冠羽,然后伸直颈部,头不时地左右摇摆,随后男女并肩缓缓游水于水面,并不时将嘴浸入水中,游过一段时刻后,雌鸟快速向前,雄鸟紧跟这以后,一起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跃伏于雌鸭背上,用嘴衔着雌鸭的头羽进行交尾。交尾时刻每次约2秒钟,可接连进行4~5次。

“秀恩爱”

科学家们还发现,男女鸳鸯在热恋、交配期间,确实是情深意长,寸步不离。可是交配完毕后雄鸳鸯便与雌鸳鸯各奔前程,忙着去另寻新欢。孵化和育婴子孙的重担,全由雌鸳鸯承当。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捕捉成双成对的鸳鸯中的一只后,不管是雄是雌,另一半并未守情终身或殉情而死,而是不甘寂寞,不久便另寻新欢。由此可见,鸳鸯实际上并非守情鸟,谈不上白头偕老,却是不折不扣的不念情义夫妻。它用一身的富丽躲藏了花心的现实,骗了人们几千年。

1. 中国品牌新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中国品牌新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中国品牌新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中国品牌新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中国品牌新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