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良构常识 力构陶瓷文献学科,重塑专研清文之风

景德镇陶瓷 / 2021年03月28日 05:51

健康

马莉

摘要:《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一书,体系研讨了清代乾嘉时期的陶瓷文献散布情况,概括总结了清代八大陶瓷文献的撰写者、撰写特征、内容价值和版别撒播等内容,为今后陶瓷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 陈宁 陶瓷文献学 清代

2017年4月,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博士撰写的《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正式出书,该书是我国首部体系论说清代陶瓷文献学的专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陶瓷文献学”命名的著作。全书共十章,会集论说了八大陶瓷文献,301页的内容集陶瓷文献学概念、乾嘉时期陶瓷文献散布、八大清代陶瓷文献、结语四大部分为一体,体系、全面地研讨了多年来一向被忽视的陶瓷文献学,故而撰写含义匪浅。经过仔细审读《论纲》之后,笔者将从文献断代、类别区别、成文头绪等三个方面临该书进行评论,力求发掘《论纲》一书的精华。

一、陶瓷文献,树本清章

“文献”一词,现在最早见载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缺少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缺少征也。文献缺少故也。”而初次提出“陶瓷文献学”一词的则是现代学者傅振伦先生。陶瓷文献学是陶瓷理论与文献学理论交叉构成的、归于跨学科式的新兴学科。

江西师范大学王琦珍教授以为,陶瓷文献更像是一种文明,因此其相关材料都该被包容在整个我国古籍文献和现当代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是,陶瓷文献包括品种之广,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古籍书本等纸质材料,陶瓷著作自身也是文献的一种。可是并非一切的陶瓷著作都归于文献材料。记载有常识的载体就是文献,而陶瓷著作中既包括图画纹样,又包括诗文署名。陈宁博士以为,只要那些含有文字符号信息的陶瓷著作,才归于陶瓷文献。

咱们还应该区别“陶瓷文献学”和“陶瓷文献”的概念。陶瓷文献学归于陶瓷类学科的一种总称;陶瓷文献归于文献类别的一种。也就是说,陶瓷文献学是研讨陶瓷文献的学科,陶瓷文献是陶瓷文献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二者概念不同,不容混杂。

二、以点带面,乾嘉映清

陈宁博士撰写的《论纲》,并非囫囵吞枣式地论说清代各个时期的陶瓷文献学,而是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乾嘉时期作为典型典范进行论说。乾嘉时期是清代陶瓷文献撰写最为茂盛的时期,比如《熏陶图说》《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阳羡名陶录》等很多的陶瓷专著均在这段时期内成书,且受“实学”思维的影响,文人墨客将笔触和目光转移到陶瓷等有用性出产工艺上,由此衍生出大批陶瓷文献。正如陈宁博士在《论纲》中言:“清代是我国古代陶瓷专论之作最为丰厚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陶瓷文献撰写最为鼎盛的朝代。”

清代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二个时期,共历近300年。在绵长的清王朝控制时期,因为王室的喜欢和社会需求,陶瓷在日子、出产中充任侧重要人物。清代的陶瓷出产以景德镇为中心,历经康、雍、乾前期,嘉、道中期,咸、治、光、宣晚期三个时期,陈宁博士研讨的乾、嘉时期则为清代陶瓷艺术开展的前期和中期。其间,乾隆时期是清王朝發展的鼎盛期,景德镇御窑厂制造出很多精巧瓷器;嘉庆时期相同社会安稳,陶瓷开展昌盛。在这样一个相对安靖的大布景下,文人开端关注到愈加有用的陶瓷制造工艺,并将其笔之于书,发生不少陶瓷文献著作。

三、分门别类,文献有别

关于古陶瓷文献的区别,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的《我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上册)》按陶瓷文献区别为七大类,即说瓷窑、综论、说器物、说雕塑、说能工巧匠、说质料、青料、其他。此书虽是我国第一部陶瓷文献编录之作,但却有不少错标和讹谬之处,且分类也缺少一致的规范。而陈宁博士的《论纲》则避免了这一点,用专门章节论说了古陶瓷文献的分类办法。陈宁博士将陶瓷文献分成了六经类、小学类、前史类、地舆类、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小说类、诗文集类十三类,其书中论说的八大陶瓷文献别离录为:《熏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匋雅》入“谱录类”,《陶人心语》《景德镇陶歌》入“诗文集类”。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寂园叟《匋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并称为我国瓷学的“四大名著”。《论纲》一书除《饮流斋说瓷》未论说之外,其他均有专章论说。因为乾嘉时期是清代陶瓷文献著作最多的时期,因此进行类别区别很有代表性,也非常必要。为了便利读者阅览,《论纲》还以表格的方式对各类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献的文献称号、撰写者、涵括陶瓷史料概要等做了罗列,扼要明晰,一望而知。类别的区别,有利于体系研讨陶瓷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性。

四、体系论说,成文布景

以《论纲》第三章“唐英与陶瓷文献撰写”为例,陈宁博士首先对唐英的个人生平进行概括,并将唐英的生平分成了四个阶段,依照时刻次序,交叉其与陶瓷创造、著作相关的前史布景,因此极具参考性和前史真实性,完整地“复原”了唐英自己。在该章第二节中,陈宁博士对唐英陶瓷文献的撰写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指出其内容“内容广泛,文发于心”,让读者得知唐英不仅是陶瓷我们,更是诗文能手、性情中人;“不拘成法,勇于立异”,唐英长于改编戏剧这一日子小细节,虽然与陶瓷文献的创造并无直接关系,可是陈宁博士洞窥其间,由其改编戏剧折射出唐英文献撰述极具立异性;“注重实践,勤于考订”,叙述唐英学陶、制陶的前史,使人全面立体地链接了唐英,对研讨其为何撰写《熏陶图说》《陶人心语》等文献埋下了伏笔;“着重学以致用,赋有传世认识”,会集总结了唐英的个性特征和其陶瓷著作、陶瓷文献的特征。

《论纲》一书还对所列陶瓷文献的内容价值均作了总结分析。在《熏陶图说》一节中,陈宁博士就总结道:“该书全文缺少3500字,每段文字字数均匀,都在160字左右。”寥寥几句,便将《熏陶图说》的内容特征和文学、工艺价值道明。无论是工艺学价值、民俗学价值,仍是艺术学价值、哲学价值,跨学科式的价值办法学研讨,更为本书供给了宽广的视界。此外,《论纲》书中的注释相同有目共睹,值得深究。本书并非陶瓷研讨人员的专属,对陶瓷一无所知者或陶瓷入门者均可阅览。如148页中,陈宁博士就“斗彩”一词作了注释。书中的陶瓷典故也为本书增添了几分阅览兴趣,如212页中关于“白土案”一说的注解,陈宁博士给出了相关典故,极具可读性。

五、结语

力构陶瓷文献学科,重塑专研清文之风。陶瓷文献学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悉心专研陶瓷文献学之学者非常稀疏,体系环绕作者生平、前史布景、撰文前后开展等细碎内容进行研讨之人更是百里挑一。陶瓷文献学作为跨学科研讨的产品,陈宁博士能十年如一日地进行专研,实属不易。自2007年陈宁博士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后,一向从事于陶瓷文献的撰写、收拾和研讨工作,《论纲》与其说是清代陶瓷文献研讨的集大成,不如说是陈宁博士多年来收拾实践经验和悉心理论研讨的总结。

1. 中国品牌新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中国品牌新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中国品牌新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中国品牌新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中国品牌新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