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异永久在路上 唯有立异 方能永久

景德镇陶瓷 / 2020年09月09日 23:29

科技

杨一志 张俊娜

陶瓷文献学是一门“冷”学科,很少有人问津。但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青年教师陈宁博士却在这孤寂安静的处女地辛勤耕耘,十年磨一剑铸就《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填补了国内陶瓷文献学研讨的一项空白。

自从春秋时期孔老夫子首提“文献”这一词汇,直至1920年梁启超提出“文献学”概念,1991年傅振伦提出构建“陶瓷文献学”之设想,尔后再也无人涉猎这一范畴。因为它太偏僻了,相对人们趋之若鹜的陶瓷艺术、陶瓷工艺等理论,它简直是一块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而年輕的陈宁教师却义无反顾地闯入这一范畴,成功铸就了我国第一部以陶瓷文献学命名的作品。

读完《论纲》全著,深为作者谨慎的学风和厚实的功底而叹服。笔者最大的感受是:立异,是《论纲》的一大特征,是贯穿于《论纲》一直的主线,是《论纲》的魂灵。

《论纲》研讨的规模是清代陶瓷文献。作者在对“文献”“陶瓷文献”“陶瓷文献学”释义并以乾嘉时期为例论说了清代陶瓷文献撰写情况及分类体系后,挑选了唐英的《熏陶图说》《陶人心语》、朱琰的《陶说》、张九钺的《南窑笔记》、吴骞的《阳羡名陶录》、蓝浦的《景德镇陶录》、龚鉽的《景德镇陶歌》、陈浏的《匐雅》七位陶瓷理论我们及其专著,别离考辨了其人生平事迹,论说了其著成书进程、撰写特色、内容价值和版别撒播等,对其人其学其作品了全方位深化翔实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研讨中,作者运用新的研讨办法,取得了不少新作用,立异亮点一再表现。

作者挑选的研讨方针“清代陶瓷文献”自身,就表现了其立异思维。至今,清代陶瓷专论文献相对稀疏,在这陶瓷专论文献非常匮乏的情况下,《论纲》的出书面世显得弥足宝贵。事实上,《熏陶图说》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论说清初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陶人心语》是我国第一部以“陶人”命名的个人诗文集,《陶说》是我国第一部真实意义上的陶瓷史专著、《南窑笔记》是我国第一部以笔记体办法专门描绘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阳羡名陶录》是继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之后的我国又一部体系论说宜兴紫砂工艺及其前史的力作,《景德镇陶录》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论说景德镇陶瓷史的专著,《景德镇陶歌》是我国第一部陶瓷诗篇专集。作者挑选了这么多的“第一部”作为《论纲》的研讨方针,其立异思维清楚明了。

《论纲》的立异,在对所论说的陶瓷专论文献研讨的各个环节,包含对撰写者生平事迹的考证,对陶瓷专论文献撰写特色、内容价值、版别撒播的收拾和总结等,无一不表现出来。

作者对文献及其撰写者的考证,不拘泥于材料的简略介绍,而是在众多的材料海中寻觅牢靠的史据,终究得出令人信服的定论。

民国以来,《南窑笔记》仅以旧抄本面世,其著者因成谜而以“佚名”冠之,成书时刻亦无人知晓。为探求史实本相,陈宁奔波于北图、南图之间,翻阅了许多文史材料,总算在张家栻著的《陶园年谱》中查到相关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张九钺]撰《南窑笔记》”。这本是该书著者的直接依据,但陈宁仍不容易下定论,他依据张九钺撰于乾隆四十二至四十三年的诗会集关于“风火仙师童宾捐躯赴火而器成”的描绘,同《南窑笔记》中“遂使童姓火师殉窑死焉”彼此照应,由此进一步判别出张九钺确系《南窑笔记》的著者。陈宁还依据《南窑笔记》小标题中把“成弘窑”写成“成宏窑”这一看似细微末节之事悟出端倪:张九钺弃“弘”用“宏”,实乃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由此否定《南窑笔记》成书于雍正时期的定论,再结合张九钺诗集撰写时刻和张家栻著《陶园年谱》的相关记载,结合张九钺在乾隆中期主政江西诸县五年期间,彻底有到景德镇查询制瓷工艺的可能性,所以得出《南窑笔记》成稿于乾隆四十二年的定论。虽然在此之前,广州图书馆的王婧已有这一立论,但陈宁的多层次证明,使这一学术作用愈加无懈可击。

陈宁对文献作者其人其学的探求,近乎于痴迷执着的情况。唐英是景德镇督陶官中最有作用者,他的陶瓷文献作品颇丰,对清代景德镇陶瓷奉献甚大。关于这么一位重要人物,《论纲》对唐英身世的考证可谓翔实备至:唐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唐英自己的三个妻妾、四子三女二兄长,以及六侄七孙姓啥名甚、首要生平及其功劳,陈宁介绍得一览无余,笔者乃至戏弄陈宁对自己的宗族未必都能掌握得如此具体。更重要的是,陈宁以丰厚的文献材料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特性生动、有血有肉、为景德镇陶瓷做出杰出奉献的督陶官的优异形象。《论纲》要点叙说了唐英在景德镇协陶、督陶27年的阅历:唐英初到景德镇协陶时,是对制瓷工艺“茫然不晓,且维诺于工匠之意旨”的外行人。为改动这一被动局面,他“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极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总算成为“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讨讨论往往称心如意,今可出其意旨以维诺夫工匠”的瓷业熟行指挥者。《论纲》列表介绍了唐英向皇上上奏的40件折子,其间有对开展御窑厂出产的请示,有对完结谕旨使命的报告,还有对御窑厂办理的主张,是唐英毋忝厥职的具体反映。唐英酷爱景德镇陶瓷,为了能聚精会神地做好督陶作业,他居然上书皇上恳求辞去高职(九江关监督)而专任低职(督陶官),充沛表现出他不求名利、酷爱景瓷的崇高品质。唐英53岁生日时,景德镇窑工们自发地为他立碑庆生,这一稀有为生者歌功颂德的行为和他从粤海关回到景德镇时遭到民众夹道欢迎的局面,足以阐明唐英的辛勤努力获得了报答:他得到广阔瓷工的诚心拥护。唐英在景德镇杰出的督陶成绩,是《熏陶图说》《陶人心语》极高研讨价值的源泉。《论纲》中论及的绝大多数材料是以往学界很少见到的新材料,这无疑是陈宁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考证的作用。

《论纲》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关于所研讨的每一种文献,都概括出其撰写特色,这在其他论著中并不多见,是《论纲》的又一立异之处。作者胸有大局,逐个证明了朱琰《陶说》的引经据典、剖析己见;张九钺《南窑笔记》的据实估测、斗胆立论;蓝浦《景德镇陶录》重视调研、着重有用;龚鉽《景德镇陶歌》的靠近陶工日子、反映民间疾苦;陈浏《匐雅》随录随记、缺少合理安排、内容丰厚、缺少谨慎考证;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熟读原著后重复推敲考虑的作用。

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是继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之后研讨宜兴紫砂的又一部力作。有比较,才会有区分。陈宁在讨论《阳羡名陶录》的撰写特色时,就把它与《阳羡名壶系》加以对照比较,然后明确地总结出《阳羡名陶录》编目设置、内容编列的合理性。陈宁发现,“取长补短”是《阳羡名陶录》继承《阳羡名壶系》的显著特色。吴骞将《阳羡名陶录》编为上、下两卷:卷上扬《阳羡名壶系》之长,基本上是继承《阳羡名壶系》内容而成。为避其编列紊乱无序之短,吴骞依照质料来源、陶土产地、烧窑工艺、名家介绍四个类别从头编列,使全书的逻辑性得到了加强。《阳羡名陶录》不光务实,而且务虚。吴骞在卷下增寫了“谈丛”和“文翰”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汇集了名家学者近20种作品对紫砂陶的点拨谈论;后者挑选了文人骚客关于紫砂陶的30余篇诗文。如此一实一虚,紫砂制造工艺之高明,制陶演员技艺之精深,紫砂壶神韵魅力之独特等都栩栩如生。《阳羡名陶录》编目设置之精妙,也就一望而知。

吴骞为了对紫砂泥矿藏的“蜀山”进行考证,不只查阅了唐代陆希声《颐山录》“颐山东连洞灵诸峰,归于蜀山。蜀山之麓有东坡书院”之记载,还实地查询发现了东坡书院前石坊上刻有“东坡先生买田处”之题字。陈宁对吴骞这种文献引用和实地查询相结合的“两层依据法”作品之谨慎、考订之精审给予了高度欣赏。其实,能对文献撰写考证得如此精确,读者对陈宁之治学精力何故不同样是欣赏有加?

《景德镇陶歌》录入的60首诗篇,都是用来描绘景德镇瓷业出产和瓷工日子的。陈宁在考证《景德镇陶歌》撰写特色时,紧扣该书作者龚鉽重在实地查询的特色,发现了他在引录《景德镇陶录》内容的一起,还依据自己所见所闻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完善弥补,乃至去伪纠错,然后得出了该著“不乏立异”的撰写特色。而且,因为龚鉽与陶工们常常沟通,能近距离地了解陶工们的疾苦,作品中反映陶瓷实践出产、陶工日常日子的内容颇多,非常地接地气,这也是《景德镇陶歌》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纲》列举了书中的许多诗句,充沛证明了龚鉽重视“反映陶工疾苦”的撰写思维。

《论纲》的立异,还表现在作者对每一种陶瓷专论文献内容价值的提炼上。作者以为,《陶说》的撰写比较重视引经据典,其较高的文献学价值清楚明了;《南窑笔记》选用笔记体的撰写办法,一条一记,恰当加以编列,其内容多是记叙陶瓷器物及其制造工艺的鉴藏功用,故具有较高的鉴藏学价值;而《景德镇陶录》的撰写者主张“学以致用”,非常着重撰写的现实性和致用性,选用“文献史料与查询拜访偏重”的撰写办法,其内容反映了其时景德镇陶瓷出产的多个方面,具有史学、工艺学、民俗学、文献学、经济学等研讨价值。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文献既有一起的内容价值,也有特性的特色。这是《论纲》学术作用的又一显著特色。

唐英的《熏陶图说》,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地介绍清初景德镇制瓷工艺专论之作。陈宁在考证《熏陶图说》成书进程之后,花大翰墨介绍了该著的内容价值:结合唐英在景德镇协陶督陶27年的阅历,陈宁对20张《熏陶图》作了体系剖析,从该著介绍的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提炼出经验性、技巧性、继承性和立异性这四大特色,这些特色一起构成了《熏陶图说》的工艺学价值;从“祀神酬愿”图说中提炼出了该著的民俗学价值;从对青花的描绘,宫殿画家制作的熏陶图和宫殿书法家题写的文字,以及20张图连接一体,表现了该著的艺术学价值;从唐英以为“肇新务审其根由”,也就是立异有必要建立在继承根底之上,“或相物以赋形,亦范质而施彩”,即依据物体的存在形状来表达其办法,表现了唐英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然后总结出该书的哲学价值。笔者也读过多篇关于《熏陶图说》的研讨作品,感觉陈宁对《熏陶图说》内容价值的总结,在其他研讨文献中没有有过,是陈宁学术研讨重视立异的又一表现。

清代陶瓷专论文献撒播至今,呈现了多种不同的版别。为此,陈宁对各文献版别的流通及其异同认真地作了查询和收拾,逐个清楚其源流,区分其异同,总结其好坏,并据此提出了世人参引研讨的办法和主张,为我国古代陶瓷文献的发掘、收拾、使用和研讨供给了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其间不少研讨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陶人心语》是唐英的另一力作,是后人研讨其督陶史实的宝贵材料。陈宁深化研讨了该书现在已发现的“顾编本”“自编本”“合刻本”“稿本”“华编本”这五个版别,别离介绍了五版别的成书时刻、编列特色、内容梗概、撒播情况等,特别对它们之间的继承联系作了明晰的讨论。难能可贵的是,陈宁经过对《陶人心语》各版别收拾比较后,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不标准之处,有心将唐英诗文从头编列集结,乃至在《论纲》中披露了其业已老练的具体编列办法。如此一来,新的“陈(宁)本”不久也将面世。这是陈宁继承前人、学以致用的具体表现。

《景德镇陶录》作者为蓝浦,但其卷未终而人先逝,近20年后才由其学生郑廷桂收拾弥补,将其书稿刊印出书,是为首刻本。因为《景德镇陶录》是我国第一部体系论说景德镇陶瓷前史的专著,史料价值极高,故参引、研讨者甚众,许多不同版别也就应运而生。为了澄清《景德镇陶录》的版别撒播情况,陈宁络绎于各大图书馆之间,更坐镇于景德镇市图书馆,硬是在啃冷馍的功夫中遍读了该书的同治九年郑氏重刻本、光绪十七年书业堂重刻本、清末抄本、美术丛书本、说陶本,并作了重复、详尽、诲人不倦的比较证明。在每一版别论说中,《论纲》都附有其封照,并对各种版别的特色作了具体的比较剖析。之后,陈宁又逐个介绍了近年来出书的《景德镇陶录》多种简体注释本,分析了每种注释本的长短之处,还为后来的校注者供给了可资参阅的主张和做法。没有深沉厚实的理论功底,没有饱览《景德镇陶录》诸版别的“冷板凳”精力,陈宁是决然提不出这些中肯主张的。

“金无足赤”,《论纲》似也有可商讨之处。笔者对清代陶瓷文献理论仅略知一二,虽管窥蠡测,却又不揣冒昧提出所谓的“瑕疵”,仅供作者参阅。

其一,正如上文所述,作者在论说唐英《熏陶图说》时,对20张图的来龙去脉介绍得清清楚楚。但笔者感觉到,作者偏偏留下了一处不应疏忽的内容未能介绍:这2O幅图的内容,是唐英仍是画师选定的?三位画师绘图之前必定会到现场查询,那么他们仨是到京城皇家瓷厂,仍是亲临景德镇御窑抑或民窑作坊现场观摩的?这两个问题是复原前史本相的组成部分,但《论纲》好像未能阐明。

其二,作者对所选文献均作了内容价值点评,很具立异之意。但笔者模糊感到,一切文献的价值点相同许多。如工艺学价值,作者自己也说是一切文献的一起点;还有哲学价值、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等,多有相同。应该必定,这些定论都没有错,但在各章表叙时能否换个视点,或换个不同的词汇?这样作用是否会更好一些?天然,这不是件易事。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不过是期望《论纲》能如虎添翼算了。

“三十而立”,34岁的陈宁能推出我国第一部体系论说清代陶瓷文献学的作品、我国第一部以陶瓷文献学命名的作品,实属不易,可喜可贺。这是一次开荒之旅,是陈宁博士陶瓷文献研讨的发端之作。《论纲》的言外之意现已标明,陈宁的眼光已跳过清代,他的方针是傅振伦先生提出的“陶瓷文献学”设想。作为一名毕生作业在陶瓷阵线的“老陶瓷”,笔者期待着陈宁博士开荒后的满园春色,期待着他愈加丰厚精辟的陶瓷文献专著提前面世。

1. 中国品牌新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中国品牌新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中国品牌新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中国品牌新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中国品牌新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