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雯
洛阳桥何故从众桥中锋芒毕露,广为人知?又是什么让它立于入海口,任憑江海冲击,耸峙千年不倒,成为我国古代跨海大桥的模范?
泉州洛阳桥坐落泉州东北郊的洛阳江入海处,又被称为“万安桥”。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台甫桥。
为什么洛阳桥那么知名呢?
首先是洛阳桥的方位重要,正好是泉州北上福州,取道江西、湖北,直达汴京(今开封)的官道上。假如没有这座桥,泉州北上的人只要两个方法,一是走山路,从城北出去,经河市入升天,跋山涉水。第二个方法是渡江,但这个当地是江河入海口,“水阔五里,波涛滚滚”,遇上劲风海潮,翻船是常有之事,从这个渡头被称为“万安渡”上看,就可看出其时人们对这渡头的心悸,对安全的渴求。
别的,它的知名还与蔡襄相关。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说,而其间的“蔡”便是蔡襄。在许多记载里边,纪录蔡襄是洛阳桥的倡建者,其实不然。洛阳桥的兴修时刻是1053年到1059年,而蔡襄初次在泉州就任的时刻是1056年,五个月后便移知福州,蔡襄二度知泉则是在1058年,这个时刻间隔洛阳桥竣工只要18个月。蔡襄之于洛阳桥的含义,正如我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中对蔡襄的点评——“他的功劳,首要不在于史书、传说中所称道的施工技能难题的处理,而是他适应了其时海外交易迅速发展的趋势,适应了泉州港迅速发展的趋势,使用了作为泉州当地长官的威望,支撑、推动了洛阳桥的缔造”。
除此之外,洛阳江“纳境内诸山溪之水及惠安县西北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洛阳桥身处入海口,江海冲击,却能够耸峙千年不倒,这也使它声名鹊起。洛阳桥的千年不倒,首要仍是因为它的规划、资料性质和地理方位。
筏型根底是洛阳桥的特征之一,即在造桥时,于桥底沿桥梁的中轴线上铺满大石块,形成了一条跨江底的矮石堤,以此作为桥墩的基址,起到防冲刷和截水的效果。这些石堤宽而厚,石堤上的石墩大,每墩约数千百吨重,呈双尖墩,犹如船型,在江海之间,双尖墩的造型能够减轻上游的江流和下流的海潮交互冲击时带来的压力。双尖墩上有石条砌成的桥墩,这些石条是通过精心规划的,一层横一层纵地铺设,压严重,整体性好,有安稳效果。而在每墩之间,又是由七八条20-30吨重的大石梁组成,在没有吊装设备的年代,人们使用潮汛的涨落,选用“激浪以激舟,悬机以弦纤”的浮运架桥法,将大石梁安装上桥墩,省工省力。而吸附在洛阳桥的牡蛎,对洛阳桥桥基、桥墩的联合起到必定的效果,宋代就有“辄取蛎者徒二年”,以此根绝民众挖取洛阳桥基蛎,进而维护洛阳桥。
别的,洛阳桥尽管处于入海口,但相对后渚、秀涂等地,更深入内地,风波小得多,而且桥的东西两处都有巨大的海域,可作为缓冲地带。而洛阳桥作为交通要道,因地震、地基沉陷、飓风等原因形成的桥体损坏,会得到人们满足的注重,屡塌屡修,所以保存较好。
洛阳桥是古代跨海大桥的模范,它的缔造,正是人对天然的物尽其用且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