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竹
驱车一路向北,尽管身体没办法切当感知外面的温度,但路旁的由浓绿到渐黄再到金黄的树木,无时不在提示咱们,温度在逐步下降,越是往北,秋意越浓。
9月的塞罕坝,出人意料的冷,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由打了个寒颤,当地人说,若是再晚来几天,或许会赶上塞罕坝的第一场冬雪。
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坡上,生长着大片的人工林,渐黄的、金黄的枝叶交错在一起,近处的牧场上,微弱的秋风现已吹黄了大片的草地,牛马在逐渐干枯的草地上寻找着秋天的最终一点粮食,享受着这个时节所剩无几的狂欢。
山的那一头,风力发电的风车垂直地竖立在崎岖的山峦上,跟着冬风吼叫,将风力连绵不断地转化为电能,我将这些讲给孩子听,或许仍是有些艰深,也或许孩子太小,他懵懂地允许,伸出双臂,感触这在他眼里能够带来“光亮”的风。
不远处,几个游客骑马从草丛中踏过,虽没有“浅草才干没马蹄”的盎然春意,却也领会得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初秋之感,从渐黄的草丛中望去,似乎有人穿行在黄花之中,更感秋意之浓。
草原的一边是大片的人工林,另一边是弯曲的河流,在与草原相接的河水中,浮萍点点,在河水的润泽下,身披绿衣,即使这样,也抵不住北风的侵袭,秋风吹過,河水荡起一丝丝波纹,浮萍跟着河水来回漂荡,无根无蒂,涣散逐风。
沿着木栈道一向往前走,看着眼前油画般的景色,一边看河水泛动,一边观秋叶飘摇,空中时不时有大雁飞过,不知不觉竟有“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感觉。
在一片空阔处,高不到50米的赛罕塔矗立在那里,它集森林防火眺望、生态旅游观光、木兰秋狝再现、佛事陈设、塞外四季拍摄等多功能于一体。登上塞罕塔,千里坝上,万顷林海,尽收眼底,令人思绪万千。秋来,画家和拍摄爱好者们来此采风创造,感触这“秋气初传雁,冷风正爽人”的无限风光。
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坝上的万顷林海,像一条绿色长龙,横亘在苍莽的大地上,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看护,铸就了看护一方的绿色卫兵,有效地阻挡了沙漠化,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当地拓财路”的生态屏障。
咱们来的仍是有点早,塞罕坝的秋天要比及10月份才干展示得酣畅淋漓。站在制高点上,望着脚下的林海,赤色、黄色、绿色……交错在一起,笼罩着塞罕坝人筑造起来的绿色王国。
从前,塞罕坝退化成一片“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芜之地,当今的万里林海成果了一颗灿烂的“绿宝石”,我的心里不由荡起一丝涟漪,在那个艰苦朴素、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从黄沙遮天的沙地到万里林海的人工林,倾尽了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的汗水和汗水。
来到塞罕坝,对我来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认知之旅,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再生动不过的生态讲堂,我把这次自驾之旅用相机记录下来,作为最宝贵的留念,和最有力的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