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肿瘤患者而言,漫长的就医之路往往伴随诸多不易:抢号难、会诊繁、副作用应对无措、出院后缺乏持续关怀……在四川友谊医院,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医院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将温暖服务融入“预约—就诊—治疗—出院—随访”的每一个环节,用“少跑腿、多沟通、有温度”的服务细节,化解肿瘤诊疗过程中的现实难题,让患者与家属更专注地面对疾病挑战。
一站式就诊:流程集约化,患者少奔波
肿瘤诊疗常需多学科协同,四川友谊医院致力于将“复杂流程”做减法,让患者真正实现“少跑腿、一次办好”:
预约挂号更灵活:除常规微信公众号、电话预约外,门诊大厅设有专职“预约引导员”,为老年患者或不熟悉智能设备的家属提供人工协助,帮忙操作挂号、选医生(比如肿瘤一科王小辉主任、肿瘤三科蒋林君主任的门诊时间会提前标注);面对需持续治疗的放化疗患者,支持“提前锁定下次治疗时间”,免去反复抢号的困扰。
多学科会诊主动化:面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复杂肿瘤病例(如宫颈癌合并HIV感染、结肠癌伴甲减等),肿瘤科主动发起多学科会诊(MDT),联合感染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共同制定方案,患者无需自行辗转于各科室。例如一位47岁宫颈癌患者,入院当日即完成肿瘤科与感染科的联合评估,流程高效顺畅。
检查安排一体化:门诊检查后,护士将协助预约后续增强CT、MRI等项目,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具体时间与注意事项;对行动不便者,医院还提供检查通道协调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等待。
治疗期间:细节关怀,让医疗更有温度
肿瘤治疗周期长、反应多,医院在细节处注入人文关怀,提升患者治疗体验:
副作用管理机制化:各病区均设“副作用护理小组”,针对放射性直肠炎、化疗后恶心呕吐等常见问题,提供专业护理与饮食调整建议,如营养科实时定制软食餐单,必要时补充专用营养制剂。
特殊照护个性化:PICC护理门诊全年开放,护士除规范维护外,还指导家属掌握居家护理要点;针对听力障碍等特殊需求患者,采用手写板、图文手册等方式确保沟通无碍。
心理支持常态化:设置专职心理护士,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与患者互助活动,鼓励康复期病友分享经验,增强群体抗病信心。
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整合照护,系统化管理风险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甲减等基础疾病的肿瘤患者,医院提供整合型管理服务:
基础病同步干预:肿瘤科联合内分泌科、心内科等,在化疗前调整胰岛素或甲状腺药物剂量,治疗中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有甲减的患者,护士会每天提醒吃优甲乐,复查时帮着预约甲状腺功能检查;
用药安全保障:药师团队审核肿瘤药物与基础病药物间的潜在相互作用,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并制作“用药提醒卡”辅助患者执行。
营养支持精准化:营养科结合基础病饮食原则与肿瘤患者代谢特点,定制个性化膳食,并由护士跟踪进食情况,实现营养与疾病双管理。
出院不是终点:持续随访,延伸安心
为解决患者出院后的管理盲区,医院构建“全周期随访体系”:
复查节点主动提醒:出院时提供随访计划表,由随访专员按时提醒复查,并协助完成挂号;化疗周期前主动确认返院时间,避免治疗中断。
咨询通道全天畅通:各病区设立24小时咨询电话(如肿瘤二科028-83339993-82111),患者居家期间若出现轻微不适,可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指导,降低非必要往返。
康复服务下沉社区: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医院协同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换药、采血等服务,检测结果直接反馈至主治医生,形成闭环管理。
患者感受:服务贴心,就医体验全面提升
“以前总担心治肿瘤就是硬扛,没想到这里的服务这么细致,连饮食、用药都有人操心。”一位高龄结肠癌患者感叹。另一位宫颈癌患者也表示:“化疗反应重的时候,护士每天来送水、调药,那份周到让人感动。”
从集约的就诊流程,到治疗中细致入微的护理,再到出院后不间断的随访支持,四川友谊医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围绕肿瘤患者的特殊需求,提供系统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这里,“抗击肿瘤”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医患共赴、有温度的健康征程。